防震減災記心中
作者:
陳莎
來源:
木蘭山文武學校
發布時間:
2023-05-08
尊敬的校長、教練、老師,親愛的同學們:
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防震減災記心中
學過地理的同學都知道,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: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,受太平洋板塊、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,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。根據往年地震監測資料統計顯示,我國大陸發生5級地震的頻率每年大概 20 次。發生6級地震的頻率每年大概 3~4 次,發生7級地震的頻率3 年大概2次。
目前的地震的預報水平還不能準確地說出它將要發生的時間、地點和震級,但是,經過幾十年的探索,我們有辦法減輕地震所造成的70損失,這就是“防震減災”
在無臨震的預報而突遭地震襲擊時,首先請大家要鎮靜,保持頭腦清醒。由于強烈震動只有幾秒到幾十秒鐘,時間短促,所以應采用“就近避震”的方法。
如果是在家里遇到地震,首先要關閉液化氣,切斷電源,以防發生火災;接著就近躲在堅固的家具下(如床鋪、飯桌下等),也可以躲在內墻角或空間小的衛生間,待震后再撤離到外面空曠的地方,以防余震。
如果在室外行走遇到地震,千萬不要躲在廣告牌,雷虹燈架、電線桿等處。迅速跑向空曠的地方躲避,蹲下,雙手抱頭,最好能用身邊的包或軟的物品護多用住頭。
如果在學校教室上課或在大禮堂開會突遇地震,千萬不要驚慌外逃,亂跑亂擠反而會造成呼傷、擠傷、壓傷,釀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同學們可暫避在課桌下,背向窗戶,并用書包保護頭部,待地震平息后在老師的指揮下訊速而有序地跑向操場等空曠地方。如果你就在操場上時,應迅速跑到中間,萬萬不能躲在架子下,墻角邊,更不要跑回教學樓,以免被倒下的墻或掉下的玻璃、磚塊砸傷。震后應當有組織地撤離。
“知震”才不會“恐震”。地震雖然無法預料,但我們可以未雨綢繆,多學習一些科學防震和安全逃生知識,做到防震減災,以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。我的演講結束了,謝謝大家!